“驼峰”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在这里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示意图
驼峰航线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等巨大山系,以及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怒江等深切峡谷。航线平均海拔达 5000 米左右,最高处海拔 7000 多米,而当时主要运输机的实用升限仅为 4000-5000 米,飞机不得不贴近山峰飞行,在 “骆驼背脊” 般的山峰间迂回穿行,稍有不慎便会撞上山体。
而这条航线上气候更是复杂多变。夏季,紊流、暴雨、雷电、冰雹、云雾等气象状况司空见惯,航线上缺乏准确的天气预报,飞行员大多凭着经验飞行,日军的空中拦截和发动机在缺氧条件下功率下降导致的坠机问题更是进一步增加了飞行的危险性,这条航线也被称为 “死亡航线”。
1996 年,缅甸猎人在高黎贡山发现了 1943 年失踪的驼峰航线中航公司 53 号 C-53 运输机的坠机残骸。同年,中国探险协会驼峰航线53号机考察队在队长严江征的带领下,与80岁的原飞虎队成员,驼峰航线飞行员弗莱彻·汉克斯一起踏上寻找残骸的探险之旅。

汉克斯向C53号运输机残骸献花
1943 年 3 月 11 日,中航公司 53 号 C-53 运输机从昆明飞往印度汀江。当飞越云南与缅甸边境的高黎贡山片马垭口时被下沉气流卷入山谷坠毁。直到54年后,严江征带领队员前往坠机地区,克服险峻的地势,极端的天气,在崇山峻岭之间最终找到坠机的残骸,才最终解开了这一段被封存的历史的烟云。C-53的残骸如今陈列在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内,永远地铭刻着这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
纪录片《重返驼峰》记录了严江征带领驼峰航线53号机考察队队员找到飞机残骸的全过程,通过这次寻找之旅,以飞机残骸为切入点,发掘与驼峰航线战争有关的人和事,展现了那段历史的悲壮以及中美两国在二战时期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光荣历史和凝结的深厚友谊。

左起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韩文斌(航空机务专家)、汉克斯、严江征以中国白酒、可口可乐、骆驼牌香烟和采集的高山杜鹃花献祭53号机组。

2002年在美国德州老布什总统图书馆举行福克斯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向福克斯故乡——达尔哈特市市长赠送纪录片《重返驼峰》
2025年11月15日,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将放映纪录片《重返驼峰》,并邀请中国探险协会会长严江征以及人类学家邓启耀来现场与公众对话。通过“展映+亲历者讲述+交流”的活动形式,解锁驼峰航线的历史密码展现这条二战“空中生命线”的跨国协作精神,通过严江征的亲身经历与邓启耀的人类学文化研究视角,挖掘驼峰航线对沿线地区的历史影响,展现驼峰航线历史的当代价值。
1.参加活动的所有读者均需报名入场,一人一座,每场限坐60人,请为随行人员报名。
2. 请报名成功的读者提前5分钟到场,迟到者视为放弃名额,座位将开放给现场轮候的读者。
3.报名后如需取消,须在报名截止前操作,过时则无法取消,请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报名。
4.12岁以下儿童必须在家长陪同下参加活动,请家长看管好自己的小孩,以免打扰其他观众。
5.观影期间请勿携带食物或有色饮料,请勿录屏,请勿玩手机,遵守放映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