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展览 > 活动 / 展览
险处不须看——刘境奇意象山水画展

发布日期: 2021-09-09       状态: 结束

签到起止时间: 2021-09-07 09:00 ~ 2021-09-21 16:00
活动起止时间: 2021-09-07 09:00 ~ 2021-09-21 16:00
活动地点: 负一层展览厅
活动总名额: 5000
浏览 : 1512   [点赞] : 0   [关注] : 0   [收藏] : 0
同类推荐

险处不须看——刘境奇意象山水画展


主办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广州图书馆

展览时间:2021年9月7日至20日9:00-17:30,9月21日9:00-16:00(逢周三闭馆)

展览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楼大展厅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

        ——《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

位于湘赣交界罗霄山脉的井冈山,仅从它的风光来看,似乎与常见的南方山岭并无二致,事实上,从传统中国的天下观念为中心来观看——由三山五岳所构成的江山——地理框架也从未把算不上雄伟的罗霄山脉包括在内。若不是由伟大领袖毛泽东发起和领导的革命选择了井冈山为根据地,并创造了一段发生于此地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井冈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那么,无论是井冈山还是罗霄山脉恐怕还得“封存”于它的自然风光的状态之中,因此,是革命再造了井冈山。以伟大领袖的诗词——作于1928年的《西江月·井冈山》作为历史化的起点及想象性的来源,籍以许多国画家们的创作,井冈山——黄洋界获得了一个山水视觉的历史化进程。

饶有意味的是,总共有两首主席的诗词构成了井冈山—黄洋界的视觉想象的来源,这两首诗词的年代跨度(1927—1965)不仅构成了伟大领袖自身的革命历程——从起点到三十八年后的回顾,实际上,两首诗词在景物塑造上也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主席的第一首诗词对井冈山的塑造,创造了某种地标效应——井冈山就是黄洋界——旌旗摇动、鼓点传令,然后是震天的炮声,这似乎是一个声音的世界,黄洋界的山水意象则笼罩在一片鼓角和炮声的军事声响之中。在主席的第二首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主席之所见已不再是三十八年前的鼓角和炮声,而是一片鸟语花香的世界,在这样一种莺歌燕舞和潺潺流水的境界中,主席的豪迈溢于言表: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朝向刘境奇的井冈山——黄洋界主题山水画,并在头脑中默念主席的这两首诗词中的名句,让我们尝试一下去想象从文字到视觉语言的转换——难道不是吗?一个险字,就给出了想象黄洋界的画面感的关键概念的入口,让我们把《重上井冈山》中的鸟语花香与三十八年前的炮声震彻山谷的那个黄洋界相互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一由主席诗意的“历史化”而转换出来的视觉图景,不仅说明了刘境奇以井冈山——黄洋界为主题的这一批山水画的灵感之源,也把刘境奇的这批创作镶在了新中国以来的诠释主席诗意的“历史化”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个由同一主题所构成的视觉史,就是把作为自然山水的山川河流(地理学意义上的井冈山),化成为一种风云变幻的视觉感受(被历史化的井冈山)。

因此,在刘境奇的笔下,井冈山——黄洋界就是一个革命的风云际会之地——从伟大领袖的诗意中表达的“历史化”重新塑造了罗霄山脉的“气概”,从画面上看,这些都是由革命的气概渲染而成的山峰林野——它的千山万壑、林泉飞瀑和层林叠嶂的视觉感,统统都凝结成黑红两色的风云气脉,形成为一种气吞山河的宏大意象。

    我们不妨这样去想象一下,刘境奇笔下的井冈山—黄洋界,实际上构成了革命摇篮的一幅长卷——我们跟随着刘境奇的笔墨,走进了风云变幻的革命历史之中,在他的连续性的画面之中,伟大领袖的诗句赫然闪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温馨提示:
       本次活动信息由主办方提供并由其承担全部责任。未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读者参加活动须事先征得监护人同意并陪同参加。本馆仅提供必要的安保服务,读者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害与本馆无关。活动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广州图书馆立场。读者参加本次活动则视同了解和接受本提示的内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