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 活动 / 活动预告
【2025WE纪录·征片】终评入围作品展映&观众选择奖评选

发布日期: 2025-09-29       状态: 结束

报名有效时间: 2025-09-29 10:12 ~ 2025-10-11 14:25
活动地点: 负一层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
活动总名额: 720 (剩余名额: 
活动积分: 10   
考勤积分: 签到: 5 分   迟到: 0 分   请假: 0 分   未到: 0 分   早退: 0 分   ( 负数表示扣分 )
浏览 : 2342   [点赞] : 0   [关注] : 0   [收藏] : 0
*【也许的明天】单元限年满18周岁(含)以上观众参加
*10月11日上午的【灿烂的焰火】开场时间为10:15

观众选择奖:Pick你最喜欢的影片!

本次展映将设置观众打分环节(每场共60张打分纸):
①在观影前,您可以在纪录片中心前台领取一张打分纸;
②观影后,您可以填写打分纸并将其投入纪录片中心前台的投票中;
③我们将根据分数高低选出最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④每一位参与打分的观众,都将有机会获得“2025WE纪录”纪念文创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哦)


影片分组介绍
01单元:也许的明天

展映影片:《大厂四栋》《仍然灿烂》《35+,人生中场》


《大厂四栋》

明市环城北路 55 号,靠近环城北路、北站隧道、长寿路和凤凰巷,在昆明市属于较为中心的位置,临近火车北站这个曾经的昆明交通枢纽。在 2000 年前后大厂村曾出现过卖淫嫖娼、聚众赌博与打架斗殴等多起恶性违法事件,大厂村也成了当地警方的重点侦查对象,但随着火车北站的停运、城市规划拆迁以及“扫黑除恶”政策的提出,大厂村的占地面积和住户数量逐渐减少,现如今以长寿路上的四栋居民楼为主要居住面积,原住民基本上都将房子出租,在租客中外来务工者、残障人士以及低收入群体仍占主要部分。


《仍然灿烂》

本片聚焦少年肖玉博。他的家庭原居农村,因人地矛盾,相父母与父母携其进城务工。三岁时,父母离异,而今各有家庭。他与爷爷奶奶居住在城中村一间出租屋内。深陷迷茫的肖玉博尝试离开学校,却在现实中四处碰壁。他目路身边朋友们的选择:有人在KTV做服务员,有人进入职校,有人混迹于台球厅--他们几乎都放弃了学业。最终,肖玉博选择回归学校。镜头记录下他重返课常的身影,置于其破碎的家庭图景与朋友们清晰的生存路径之间。这回归本身,成为一道悬置的疑问。


《35+,人生中场》

人生到了四十左右,前分众传媒客服总监谭家志因工作内容被智能系统取代,被裁员;外资创业型企业电商总监Aimee 因企业经营不善,被优化。重新投入求职后,他们清晰地感受到,年龄越过了一定的坎,自己已不再受欢迎。他们开始积极开拓其他的谋生渠道,谭家志来到沙园市场经营鱼皮生意;Aimee 则投入宠物飞机托运创业项目。人生中场,没有休息。这是他们的中年战事。


02单元:格外的活法

展映影片:《田埂上的摄影展》《山·羊》《一生一版》《聚光灯下的下半场》


《田埂上的摄影展》

纪录片《田埂上的摄影展》讲述了一名青年回到家乡芹屿村和伙伴们一起教村民们学摄形、举办田埂上的摄影展的故事。田里不仅可以长出庄稼,还可以长出梦想,辛勤的农民拥有了凝视生活的新视角,寂静的乡村也拥有了自我表达的话语权。这是新鲜血液回流乡村的力量、是文化的光芒、是乡村振兴的模样。


《山·羊》

“写作是生活的解药,它比解药还厉害”,辽宁省北票市姜家店村大板沟林场的一位农妇—沈德红如是说。年少时,因为喜欢军人,沈德红毅然从内蒙远嫁到辽宁,然而生活的困窘竟然把“军装”也逼得褪色。在孤独和荒凉中,她划亮了写作的火柴,借着文学的微光捱过岁月漫长,尽管丈夫并不理解。渐渐,她的文字聚成涓涓细流,奔出大山。许多文友了解到她,溯着文字越过大山,前来看望。同时,由于修路和信号的覆盖,冷清的大板沟终于热闹起来。在文学的滋养中,她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决定和解,与丈夫、与大山、与自身、与命运。


《一生一版》

《一生一版》是一部以“24 小时”为结构的观察式和参与式纪录片,讲述一位 92 岁女性在高端养老院中的平凡一天。影片从清晨闹钟响起开始,跟随她的生活节奏,穿梭于做操、打麻将、家人探望与独处的静默时刻。每一个时间点都交织着她的回忆、身体的衰老与她对生命的理解。从年轻时的奋斗到晚年的顿悟,她说:“我们只想拥有轻松愉快的老年生活。” 这不仅是一位老人对生活的温柔注解,更是对现代老龄社会的深切回望。


《聚光灯下的下半场》

46 岁的短剧演员晚晴来到片场,首次尝试具有重要份量的反派角色,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在演技探索突破的同时,她也用“出走的决心”突破全职主妇的“家庭角色”,在全新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用乐观的姿态和昂扬的勇气,让“聚光灯”照亮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03单元:我们的曾经

展映影片:《远水解不了近渴》《明天不再播出》《幽冥界》《何以生息》


《远水解不了近渴》

求学即将毕业,回家就被父母质问未来打算。我告诉他们未来准备从事纪录片,却因此迎来家庭史上最激烈的争吵……


《明天不再播出》

十年后,当我来到遗弃已久的、过去的家,灰尘和记忆一起扑向了我。在遗留着曾用名的墙壁上、电视机的贴画上,涌出了我本遗忘的快乐童年。我在探索中慢慢拼凑出自己被遗忘的模样,也看完了这童年节目的最后一集。


《幽冥界》

姥爷病重昏迷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很了解他。为弥补这份记忆空白,我拿着摄像机决定走近他。偶然间,通过对两处废弃“幽冥界”景点的探访,揭开了姥爷过去生活的一角......


《何以生息》

十年前,母亲突发脑梗陷入植物人状态,晋伟一家的生活自此被彻底改写。十年日夜照料的重压与温柔中,晋伟翻阅旧日家书,回溯母亲的一生与家庭记忆。影片以信件为舟,在生死命题的长河里,静观一个儿子十年间的内心变迁,探寻生命在重创之下何以延续、何以生息的坚韧与爱。


04单元:记忆的碎片

展映影片:《显影》《黄河路223号》《回到我身边》


《显影》

纪录片《显影》围绕澳门摄影师陈显耀的个人经历与影像创作展开,通过他的镜头与人生轨迹,讲述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彼此影响、共同成长的故事。二十多年来,他持续拍摄并积累了大量影像资料,从澳门回归的重要时刻,到旧城老店的人间烟火,他以个人视角记录下澳门在城市景观、商业形态与人物生活层面所经历的显著变化。


《黄河路223号》

在上海黄河路的另一端,有一片拥有 120 年历史的老式民宅,这里曾是上海繁华的原点,如今却成为上海市区里最陈旧的弄堂。在高楼的映衬下,老弄堂尤显衰破之相,可拆迁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到来……本片以居住在 223 号上海爷叔为主要人物展开拍摄,通过记录其自由随性的生活状态,弄堂邻里关系塑造及独特地域性空间环境描绘,展现上海小市民阶层的独特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回到我身边》

从剪断脐带到记忆断裂,懿毅然按下人生暂停键,回到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身边,成为了父母的“父母”。当记忆日渐模糊,角色悄然逆转,她在遗忘的浪潮中奋力守护最后的联结。如今,母亲住院,父亲入住养老院,易站在了爱与责任、亲情与自我的十字路口。她将如何抉择?在衰老、孤独与沉默的围困下,她又该如何面对父母和自己?


05单元:亲爱的家人

展映影片:《地上铁》《钟鼓楼》《巴比的十八岁》


《地上铁》

刻板、重复行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典型特征,一如喜欢盯着理发店旋转灯柱的 17 岁麒涵,反复唱一句歌词的 14岁朗朗,还有情愿将地铁坐穿的 11 岁蛋蛋。对于孤独症患儿的照护人来说,从孩子确诊那一刻起,人生也成了一条地铁轨道。路线已经固定,时间也必须掐紧,发车了,再也停不下来。蛋蛋最喜欢地铁“出桥”的那一刻,趴在玻璃窗,看列车穿越一望无际的黑暗隧道与刺眼广告牌,抵达阳光普照的“外面”。“外面”有生机勃勃的绿地,和飞机不时划过的天空。


《钟鼓楼》

本片讲述了中年父亲王伟在绝境中为爱逆行的故事。

两年前,厄运接踵而至,小儿子糖豆罹患白血病,大儿子佑佑被诊断出轻度脑瘫。面对巨额医疗费的重压,这个家庭的积蓄很快耗尽。王伟和妻子敏敏带着孩子远赴西安求医,蜗居在医院附近的福利机构。为了支撑孩子们的治疗,从未接触过摄影的王伟毅然买下一台淘汰的二手相机,在钟鼓楼下自学拍照挣钱。尽管初期屡遭挫折,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赢得顾客认可。当佑佑急需大笔治疗费,又遭遇鼓楼改造游客锐减的困境时,王伟再次面临抉择……


《巴比的十八岁》

浙江省兰溪市,被中国奶奶收养的黑人弃婴巴比迎来了自己的十八岁生日。在这一年里, 高考的挑战如约而至,自我认知在磕绊中重塑。高考结束的暑假,新朋旧友、逸事奇闻纷至沓来,在人与事交织的漩涡里, 在奶奶和朋友的陪伴下,巴比置身其中,不断成长与应对......


06单元:灿烂的焰火

展映影片:《向西2万里》《一席之地》《悠然见南山》


《向西2万里》

《向西2万里》是一部以个体、真诚的视角描绘海外华人的纪录片。

影片以主人公“我”的一次寻访之旅为线索,串联起三位在英华人的生活状态与人生故事。他们有曾和崔健、窦唯同台、如今经营餐馆的老摇滚乐手;在伦敦追逐电影梦的华人留学生;在英国大学驻留、用英文书写中国故事的华人作家。影片也展现了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群体,在英国社会中的隔阂、迷茫、坚定与勇敢,以及他们对于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一席之地》

很多人的诗歌萌芽都是从写情诗开始,作为电影《小小的我》故事的原型和诗歌作者,脑瘫诗人龚苏也不例外,通过爱情让他打开了诗歌的大门,又通过诗歌使他结交到许多好朋友。然而爱情的失败使他明白,生活不能自理的自己,想有一席之地,必须做个有用的人。希望早点出诗集,改变现状。


《悠然见南山》

老钱和林江山分别是大学的园林科副主任和学生。2022 年春天,校园疫情封控之下,林江山在学校湖边开辟了一块地,志同道合的两人就此结识。他们吸引了一群大学生组成“南山造物”组织,一起在校园种花海、创意造景、做青梅酒、开音乐节,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这片叫“南山”的土地上构建独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封控亦解除。正当他们的浪漫故事写到顶峰时,变故和打击接踵而至。他们用热烈的方式在“城市的荒漠”天兴洲上延续了最后一场梦,然后坦然地成长,面对新阶段的人生。本片刻画“南山造物”青年师生两年多的生活、情感、坎坷与成长,聚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纠缠。


温馨提示
1.参加活动的所有读者均需报名入场,一人一座,每场限坐60人,请为随行人员报名。
2. 请报名成功的读者按时到场签到,迟到者视为放弃名额,不再保留座位。
3.报名后如需取消,须在报名截止前操作,过时则无法取消,请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报名。
4.12岁以下儿童需在家长陪同下参加活动。
5.观影期间请勿携带食物或有色饮料,请勿录屏,遵守放映序。

温馨提示:
       本次活动信息由主办方提供并由其承担全部责任。未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读者参加活动须事先征得监护人同意并陪同参加。本馆仅提供必要的安保服务,读者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害与本馆无关。活动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广州图书馆立场。读者参加本次活动则视同了解和接受本提示的内容。
评论列表